菜鸟小说
菜鸟小说 > 将血 >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六十章局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六十章局面

  将血

成武七年七月初,晋国公赵石终于结束了这次河洛之行,从风陵镇西向潼关,踏上了归程。。。。。。。。


在潼关停驻一日,便离开潼关踏上了秦川地界。


进入关内,赵石的事情突然就变得多了起来。


不是沿途官吏逢迎,而是朝廷动向,以文书的形式,纷纷来到他的手里。


这并不奇怪,如今朝堂上有点乱,中书那边刚经历了一番动荡,枢密院院这边枢密使的位置又有了空缺。。。。。。。。。。。


短短时日当中,大秦文武之首尽皆落马,想不乱都不成。


如今朝堂上大小事故更是层出不穷,落井下石的,隔岸观火的,趁火打劫的,纷纷扰扰,尽显官场百态。


赵石身在河洛,朝廷一些重要的事情,不会不知晓于他,但一些朝堂琐事,便不会传到他这里了。


但进入关内,就不同了,一些事情自动就找了上门。


这还是赵石轻装简从,许多人并不知道晋国公回京的消息的情况之下,不然的话,事情将铺天盖地而来。


离开潼关只一天3,,赵石便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坐骑,坐起了马车,不然的话,根本没办法观瞧陆续送达的朝廷文书。


开始,就是一连串的朝廷人员任免的名单。


有京里的,有京外的,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足足二十多人。


数了数,连赵石都有点吃惊。。。。。。。。。。


四品以上官员,在长安之内。都可以算是朝堂重臣。放于外间。各个都是封疆大吏。


这样的人,平日里一旦位置有了变动,一般都会引起一连串的动荡,而现在,却是在短短时间之内,就走马灯般完成了任免。


赵石想想都有些头疼,这样频繁而又紧急的人事变动,会造成怎样一个后果


好在。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党争造成的局面,也并没有大规模的罢黜朝廷大员,也不算是有那个群体,遭受了灭ding之灾。


其中一多半儿,都算是高升,履任新职。


剩下的一小半,又有一部分,是因年龄之故,回家养老去了。


只有少数,算是遭了黜落。当然,其中以京官居多。毕竟,他们处在大秦的政治中心,风波起时,也总是他们首当其冲。


而这些人事任免,其中只有五名军中将领,也都是殿前司禁军所属。


这是赵石最关注的地方,也就仔细的瞧了瞧。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禁军整编进行的已是如火如荼,殿前司禁军的编制也一直在缩减。


因殿前司禁军膨胀过快,之前已有编制混乱的苗头,现在,其实就是这一后果的显现。


四品武职,在大秦应该是一路宣抚使的品阶了。


进入三品,便是大秦上将军,必定曾在边镇领兵,还得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好一好,就是独领兵权,像赵石,张培贤等就是这么过来的。


但这几人,都位在四品,却只能算是地方将领,品级和权力并不相符,出境有点尴尬,争不到宣抚使之职,品级却又到了。


这样的人,在边镇自然无事,毕竟边镇军将,普遍品级要高出地方一筹,但他们不是,他们是殿前司禁军在扩张中,顺便得到实利的一群人。


怎么办


从这个上面,其实就能很好的看出朝廷的决心,其中有三位换了地方,品级被强行压到五品,另外两位,因才能平平,有屡遭堪合,直接免官罢职。


赵石稍微瞅瞅,也就明白了,这两位年纪大了不说,还出身地方大族。


他们算是正德年间旧有军制的残留,所谓的地方将门的产物儿,从参军之职做起,一直维持到今天,很典型的例子。


自赵石从军以来,这样的人见过的多了去了。


当然,这也显示出朝廷对禁军整编之事的决心和力度。


不过,朝廷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将殿前司禁军拆分开来,给予地方布政使更多的兵权,上面也不再有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衙门指手画脚,调动禁军的权力,归于兵部和枢密院。


如果再能将禁军将领的任免之权抢过来,那么,大秦的jūn_rén 们,将是历朝历代以来,受到文官掣肘最少的jūn_rén 了。


虽然关注,但赵石也没有看的太过重要。


也许在外人看来,成武七年开始的禁军整编有些太过急功近利了。


但在赵石看来,到现在为止,禁军整编还是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并没有脱离之前他在京师时,已经商量好了的那些规划。


其实,从成武四年他奉旨回京,就一直在准备这件事。


从成武五年灭夏之役后,这件事也就清晰了起来,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枢密院,甚或是殿前司指挥使衙门,都在为此事做着准备。


一直到现在,差不多三个年头,准备的已经够多了,也取得了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种燧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到了成武七年,才开始施行。


而实际上,真要追朔起来,从成武元年的长安之变,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王佩人头落地开始,殿前司禁军整编就已经之事就已经有了苗头。


这么多年下来,一直按兵不动,许多人的谋划,许多人的心血都在里面,又怎么能称得上急功近利


而殿前司禁军整编,才算是刚刚开始,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中鼎革,最后所涉及到的,也不会光光是殿前司禁军。。。。。。。。


紧接着过来的就是家书。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每次回京之前,都会接到。为的不是让他安心。而是在家书中。详述京中情势,让他好有个准备。


一般来说,这封家书,都出自府中几个幕僚之手,这次也不例外。


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外,京中有点乱,连向来平静的早朝,都屡屡有争吵发生。可见,这一轮动荡到底有多剧烈了。


而在这个时候,当初那场波及甚广的科场案也发酵了起来。


许多蜀人官吏纷纷外贬,可以说,蜀人的头一次抗争,完败,可以想见的,明年科举,蜀人也许会遭受到更多的打击。


请收藏本站:https://www.cnzjjt.com 菜鸟小说。手机版:https://m.cnzjjt.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