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小说
菜鸟小说 > 大宋金手指 > 第二四四章 黄金万两火车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四四章 黄金万两火车响

  大宋金手指

“诸卿,朕今日得了一喜讯。”例行公事的朝会结束之后,赵与莒笑道:“工部侍郎萧伯朗上奏,说是已经造成能在陆上行驶的蒸汽机车,今后便是不通水道之处,蒸汽机也能用上,千里之途,朝发夕至矣!”


可惜的是,赵与莒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多激烈的响应,一来群臣对于这个划时代的发明还将信将疑,二来此时的人们尚不明白铁路系统对于一个地域庞大的国家有何含义。


“朕要建一条从临安到华亭的蒸汽机车专用之路,沿途勘测之事,半年前朕就令人开始,征地之事,一并令有司协助。”无论群臣是否懂得这件事情的意义,赵与莒还是继续道:“一年之内,朕要此路得通。”


事实上炎黄元年萧伯朗与胡幽研制完毕蒸汽轮船之后,其后继研究便都交给了流求中等学堂毕业的那些年轻研究员们,萧伯朗本人根据赵与莒的指示,将精力完全转移到蒸汽机车的研究。只要掌握了将蒸汽变为动力的技术,蒸汽机车的研究时间很短,而且当初流求为了方便采矿,早就采用了铁轨,故此,第一台蒸汽机车在炎黄二年一月便被制造出来,只是这完意儿还很丑陋,拖着四节车厢在铁轨矿道上跑出了每小时二十里的时速。发现它完全可以投入实际应用之后,赵与莒立刻从流求抽调了有经验的铁轨铺设人员和一百八十名中等学堂毕业生,开始了临安到华亭府的铁路勘察和选址。在五月以后,甚至开始在部分河沟上开始建铁路公路两用钢桥,对外只说是为跨钱塘江大桥做准备。


流求学堂早在赵与莒亲政当年便又扩建了高等学堂,海量的教育经费、严格得近乎苛刻的教育纪律之下,这三年来高等学堂收纳了六百名最出色的学生,中等学堂培养出了四千八百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与普通研究员,而初等学堂收纳的学生人数更是达到了五万——这是将淡水、宜兰等所有城市分校人数加起来后的数字。这极大地缓解了赵与莒手中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也使得他在保证流求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抽调出骨干人手开始临安周边的建设。


而且,随着徐州初等学堂的建立,陆地上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步入正轨,这几年来他打着培养郎中的幌子,在大宋贫儿中进行识字识算教育,第一批最聪明的孩童已经被挑选出来,准备送到徐州接受初等教育,在完成之后再择其优者送往流求继续深造。


而远在流求的萧伯朗则在继续改进和试验他的蒸汽机车,又用了半年时间,炎黄二年七月二日的时候,萧伯朗试验用的蒸汽机车完成了从淡水到基隆的全程,整个过程中没有抛过锚,也没有出现过大的故障,时速达到了三十里,载重更是惊人的五十大石(吨),赵与莒前晚得到消息之后,兴奋得几乎一晚没有睡着。


“陛下,这蒸汽机车一次载重多少,载人几何?”


见似乎有些冷场,崔与之出班问道。


“目前一车可挂五节车厢,每节车厢可载粮一百七十石,共载粮八百余石。若是载人,每节车厢可载百人,一车可载五百人。车速是一个钟点三十里,中途只需添煤加水加沙,几乎可以不眠不休,一天二十四个钟点,扣去四个钟点添煤加水,二十个钟点顺当的话便可跑六百里。”赵与莒意识到自己没有将具体情形说出来,自然得不到认同,便笑道:“而且如今还只是最初型号,工部侍郎萧伯朗正与能工巧匠研制更好的,这车只会拉得更多人手、载得更大重量。”


虽然他说得有些散乱,但满朝文武都是大吃一惊。


对于大宋来说,很严重的一个问题便是运输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损耗,例如运粮,若不是水路,单靠人力畜力将一百石粮送到千里之外,中途折损耗费的,往往比送到的还要多。中间浪费时间人力耽误农时还不计算于其中。


“这车……这车要多少人力?”崔与之也被这个消息吓住了,他想起汽轮来,这蒸汽机车既然与汽轮同一动力,想来耗费人力也是极少的。


“一车之上,有三人添煤、一人驾驶足矣,只是沿途道路须得保养。”赵与莒心中默算了一下:“朕当初变兵制,将厢军变为护军、屯军,便是为绸缪,故此无须多耗民力。至于修建道路之事,一可动用护军屯军,二可招募工人,三可利用农闲时节,勿必不会扰民。”


随着他冷静下来,赵与莒注意到一点,他的大臣们现在对新事物能给大宋带来什么“利益”明显更感兴趣,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一个蹦出来说那蒸汽机车不合“祖宗之法”。


想到这里,赵与莒心中原本非常担忧的一件事情便解决了。


他清楚记得,在他穿越而来的那个时空里,中国刚开始修铁路时,因为担忧会“破坏风水”而广遭反对,他也很担心自己的铁路也遭遇到类似的强力抵制,不过现在看来,至少官僚士大夫们对此并不是很抵制。


“陛下,这乃大善之事,若真如此,不唯要修到华亭府,到成都府、襄阳府、徐州府,都须修才是!”


第一个出来的人是葛洪,他说的话也让赵与莒吓一大跳,他只想修一条去华亭府的铁路,一则是试验性质,二则积累经验,三则因为他知道华亭府将来会有多么重要。可是葛洪直接便提出要修四条,其中到成都的铁路,赵与莒相信再过十年也未必能积累起那样的技术。


“臣以为还有到泉州、广州。”第二个出来支持的是乔行简,身为工部尚书,他多少有些不自在,因为那位名义上的助手工部侍郎萧伯朗,他还从未见过,而萧伯朗发明的这些东西,天子也比他这个主官知道得更早。


宋人远比后人想象的要开放,他们在制度上或者会保守些,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有对这新事物能带来的好处,态度远比赵与莒想象中的要务实。若是真能如天子所说有那等奇效,那就意味着大宋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且对于民力的节省也足以在历史之上留下“仁政”的美名。这个时候只要脑子里不是太过蠢笨,都不会逆势而为,要故意去与天子唱反调,若是想抨击天子以邀名,倒不如抓着天子后宫至今尚且空虚之事来。


“若能使得我大宋各州府都通此路,那更好不过。”又有臣子提出来。


赵与莒发现,自己竟然成了大庆殿中最保守之人了。


“众卿一片为民之心,朕很是欣慰。”示意众人安静下来后,赵与莒徐徐说道:“在流求,这蒸汽机车行使在铁轨之上,故又称之为铁路。整个道路铺设,须耗费大量铁轨、砾石、枕木,绝非一朝一夕事情,也不可能铺至全国。而且穿山过河,还有许多问题须待解决,故此,朕想先在临安、华亭之间建上一条,若是能在二年之内完工,到时朕与众卿一起亲自去体验一番,再决定是否在我大宋全境推广,如何?”


请收藏本站:https://www.cnzjjt.com 菜鸟小说。手机版:https://m.cnzjjt.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