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小说
菜鸟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揭开明朝军事孱弱的天大谎言
字体:      护眼 关灯

揭开明朝军事孱弱的天大谎言

  闯王李自成新传

捕鱼儿海大捷以后,朱元璋杀戮了大将蓝玉,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也就丧失了真正意义的统兵帅才,不是明朝无人,而是明朝的军事体制不允许这种人存在,在永乐时期,丘福算是出色的将领,但是独立领兵的结果却是全军覆没,永乐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统兵打仗的本领没得说,这样为将者只需做到积极贯彻命令,作战勇敢就已经足够。但是永乐以后呢?正统皇帝没有永乐的本事,却偏偏要学永乐的胆气,最后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有明一代,名将不可为少,但是名将的生存环境大都艰难无比,袁崇焕自不必说,孙承宗的下场还算好点,但这两人都是文官出身,碰巧也都有带兵的才能,明朝缺少真正有战略眼光的职业将领,如戚继光之大才,也只能靠向中央领导进贡壮阳药而求自保,如此制度,明朝怎能不衰。[ 转自铁血社区 a href="bbs.tiexue/" target= bbs.tiexue/ ]


关于文官带兵的一系列问题,许多文章都已经阐述过,在此就不做更多的罗嗦了,但是文官带兵只能算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文官带兵只限于大战来临之时,平日的练兵工作还是由武将去抓的。明朝对于新武器的吸收是积极的,西方火器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得到了改良,赵世侦改良火枪并以最快的速度装备了部队,这在满清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明朝在使用火器里表现出来的脆败却是匪夷所思的。几次与满清军的交手,明朝都是“火器齐发”,然后就立刻完蛋。我们今天很难想象萨尔浒战役的情况,为什么据险死守,又拥有火器的优势,却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被满清军打挎,不要拿什么火器战术来说事,根本原因还是人的问题。


看过了许多网络上对于明军的介绍以及明清战争的综述,也看过了百家讲坛上教授们洋洋洒洒的讲解报告,更读过明清战争的无数战史,但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却让人分外的不解:一方面,在谈及明朝的军事力量的时候,无数的史家总对明朝时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泛配备火器装备的高科技实力赞不绝口,另一方面,在明清战争里,装备严重低劣的八旗军却屡屡在野战里以极小的伤亡代价重创明军,这形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要知道,在人类战争已经进入冷热兵器混合时代的情况下,没有火器的jūn_duì 要想在战争里取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面对美洲印第安蛮族,火器配备比例远不如明军的西班牙人可以用极少的人数来征服广袤的土地,面对鞑靼蛮族的铁骑,尚处于勃兴时期的俄罗斯jūn_duì 也同样可以战而胜之,叶尔马克东征时期,俄军不过八百多人,火器配备比例也不过三分之一左右,但是这样的jūn_duì 面对西伯利亚汗国的数万蒙古精骑,却可以屡次将其重创,上述的战例若传到明军将领的耳朵里显然是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在叶尔马克东征之前的20年,即明朝嘉靖时期,同样配备相同比例火器的明军面对鞑靼人,不要说去主动进攻占领其土地,即使是依托长城苦守都分外的勉强。难道哥萨克人是神兵下凡?要知道在俄罗斯人东扩的过程里,每个哥萨克人要对付至少10到20个蒙古骑兵,论战斗的条件和环境,哥萨克也比明朝恶劣的多,论武器装备,哥萨克没有明朝那样如车营一般的移动式火器堡垒,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真搞不懂明朝人是怎么打仗的。


也看了一些对于明朝jūn_duì 在战争细节上的赘述,比如明军通常是把火器列于阵前,结果无法抵挡满清骑兵的迅猛冲锋。许多人把明朝的失败归结到火器战术的错误上,不过笔者认为问题不能简单的这么看。虽然明朝实行的是文官带兵的制度,主帅的不知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些久经战阵的中层军官们毕竟是懂得战争的,而且后来入主了中原的满清,在征讨准歌尔蒙古的一系列战争里,也同样采取了与明军相似的火器战术。在乌兰布通会战里,清朝就是采取了首先利用鸟枪队与火炮队轰炸,再采取骑兵步兵集团冲锋的战术,最终冲垮了葛尔丹的大军。要知道葛尔丹的jūn_duì 已远非普通蒙古骑兵可比,他的jūn_duì 是由沙俄训练并几乎用俄罗斯武器武装起来的,是一支兼有热兵器火力和蒙古骑兵传统凶悍特征的精锐之师,实力自然远强于明朝时期的传统对手鞑靼和瓦刺们。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征讨葛尔丹的jūn_duì ,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陕西地区的汉人绿旗兵,配备有明军传统的战车营,而火器战车也成为了扭转战场局势的关键因素。可见明朝的火器战术不能说是一无是处,相反是完全可以取得战场胜利的。但是同样的装备,同样的战术,为什么在明军本身身上就不能奏效呢?


还有另一场被史家诋毁多年的战争----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史家们总是喋喋不休的唠叨着蔚山之败和碧麟馆之败,却忽略了如下几个重要的事实。首先是碧麟馆战役,按照清朝人的记录,这一战显然是明军战败了,冒敌轻进,遭遇日军埋伏,最终突围撤退。这一战也成为当时明朝内阁腐儒们攻击李如松的口实。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日本方面对这场战役双方伤亡的记录:明军战死一千八百人,伤一千多人,五千先头部队几乎被打残了不假,但是日军呢?日军死伤共记有五千多人。也就是说,日本以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和数倍于敌人伤亡的代价,才换取了消灭明军两千人的战果。要知道这时的日军,论战斗力不弱于蒙古蛮族,论装备,甚至在火枪方面明军也不及。碧麟馆之战是一场围困战,日军苦战一天一夜,虽然暂时阻止了明军的进攻势头,但是并没有消灭被围困的明军,在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后反而最终被明军突围而走。日军在那场战役里动用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先进的火器,比如日本火绳枪和仿造葡萄牙人的大铁炮,并且动用了几乎他们能调动的所有骑兵。对比萨尔浒之战里明军面对全冷兵器八旗骑兵的迅速崩溃,这样的情形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同样是辽东兵,为什么在不到二十年间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呢。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战斗力凶悍的日军在朝鲜战争后期,极力避免和明军进行野战,相反是苦苦的依托堡垒和火枪优势打起了防御战,这并非是因为jūn_duì 数量的原因,在朝鲜战争的大多数战役里,日军动用部队的数量都要比明军多,朝鲜战争时期日军的情形,恰似后来明清战争里明军的情形,即“依坚城,凭火器”。难道我们就由此说日军的战斗力远弱于满清八旗?我们再来看看皇太极征朝鲜的情景,满清的优势部队遭到朝鲜的顽强阻击,并未能占领朝鲜全境,最终只是签定了一个体面的条约了事。而日军攻打朝鲜,则是以迅雷之势把朝鲜打到了鸭绿江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即抗倭援朝时期的日军,是至少不弱于满清八旗的。我们也不禁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虎狼之师的日本,明朝可以打出一系列漂亮仗,面对满洲八旗却又如此不堪一击了呢?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对戚继光的战术思想有一个评价,即戚继光防御蒙古的战术思想,在未来的战争里“并没有得到实战的检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的事情”。黄教授大智大慧,但也难免有犯错的时候,事实上,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正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一个检验,戚继光所倡导的“步骑战车协同作战”的思想在朝鲜战争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且不说明朝参战的部队,有许多是戚继光训练出来的老班底,即使是辽东军和四川军,也多执行了车骑步配合的战法。碧麟馆之战里,在遭到围困且地势处于劣势的情形下,明军正是凭借迅速结阵的车营成功阻止了日军的冲锋,在使敌人付出重大伤亡后安然突围。而在整个朝鲜战争的野战过程里,明军赢得了几乎所有野战的胜利,明军遭受的挫折多为攻坚战。另一个被史家诟病的武器---战车。并非如一些短视的历史学家所说:在战场上没有发挥任何实战作用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战车之所以作为一个单独营的建制保留下来,正因为它在历次战争里所建立的功勋,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戚继光对于战车的重视不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朝鲜的一系列会战和后来袁崇焕的宁锦大捷里,战车都成为野战里不二的利器。另一个被史家忽略的车战是俞大猷指挥的安银堡战役,此战里明军依靠战车百辆,步骑三千打败鞑靼数万精锐骑兵。此战其实颇有近代战争意思的,明军用车阵施放火器,阻击敌人骑兵的冲锋,既而步兵出击,骑兵两翼迂回包抄,最终大败敌人。而类似的战术在后来戚继光抗击鞑靼和李成梁攻击土蛮时,明军也不止一次使用过并且取得了胜利。而这样的战斗情形也和同时期欧洲对于游牧蛮族的一系列征服战争分外相似,也就是说,以明朝当时的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歼灭比己多几倍的蛮族骑兵,从战术角度讲是完全可以实现,并且是曾经实现了的。


事实上,在土木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军打的不算差,相反还可圈可点,于谦对明军的卫所进行整顿,重新圈定了屯田的土地,并且改良了装备,这足够使明军重新振作一段时间,正德时期的杨一清也可谓名将,但是这些人只能算做守成之将,而非帅才。今人对唐朝时期的名将王忠嗣赞不绝口,因为他防御吐蕃几十年,从不轻启战端,使得边境安然。但是王将军时期的情形和明朝大不相同。王将军不轻启战端,并不意味着不打,而是要选择最好的时机对敌人进行毁灭性打击,他发动的青海湖会战和积石山会战使吐蕃遭到了毁灭性伤亡,他反对打石堡城也是因为在攻守易形的战略背景下,进行画蛇添足的一战之会徒增伤亡。但是当时的王忠嗣几乎控制了河西地区所有的战略要地,在战略上对敌人形成足够优势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安守边境。但是明朝的情况则不同,于谦和杨一清都选择修筑要塞来巩固边防,但是当时的蒙古掌握着优势的战略地形,仅仅靠一道长城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在蒙古人的反复骚扰下,精锐的明军疲于奔命几十年,空自掌握着几十万边兵和精良火器,却一直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单纯从军事力量上看,清军与明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明军无论从规模还是装备上都比清军不知强了多少。明军的神机营,每个营有6000士兵,千斤以上的大炮数十门,抬枪(双人抬着用的枪,实际上就是小炮)数百支,鸟铳(单人用的火枪)数千支。当他们排开阵势以后,几万八旗兵只能作靶子。努而哈赤是怎么死的大家知道吧?象这样的神机营在当时的辽东有数支。当然是先后组建的。早期的李成梁,后来孙承宗,再后来袁崇焕等都先后组建过数支神机营。上面这些还只是辽东的部队,其他地区的没算。海军同样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同日本一次海战的主力战舰就是荷兰无敌舰队的三倍之多。可说当时虽然西方世界已开始了飞速发展了,但中国仍然可称之为超级大国。这样的军事力量,在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来看,就同现在我们看美国一样。中**队会将所有先进的技术用于军事之中,但清军不同。八旗兵打明军时吃了明军火器的亏,二百年后打英法联军时居然一点记性都不长,没有丝毫的变化。这样一支在诞生时就极端保守的jūn_duì ,怎么能称为强大呢?


明军之所以连着打了很多败仗,实际上那不是jūn_duì 本身的问题,而是政治所决定的。袁崇焕守住山海关,清军有办法吗?没有。他们只能从赤峰那一带绕过来,冲到北京、济南一带,明军一集结,清军就得利用机动性好的特点快点跑。[ 转自铁血社区 a href="bbs.tiexue/" target= bbs.tiexue/ ]


明军是文官带兵,这在那个年代是极其不可思议的,这也是战败的原因之一。清军从皇上到士兵都骑在马上,而明军的军官却是按等级坐轿子上战场的。轿子不能乱坐,几品官坐什么样的轿是规定的。军官的待遇也比士兵好得多。士兵基本没有响钱,只有军官才有。以至于在打仗之前士兵要先跟当官的计价论价,给多少赏钱!文官有知识不假,但缺少军事眼光。楼上的讲到了枪锦大战,我想说说,因为那里是我的家乡。


我的锦州人。枪山在我们的南边十多公里的地方。现在那里有两条高速公路通过。在锦朝高速公路的零公里处正好是战场之一。那里每年都要发生很多交通事故。每年都要死几个人。占这条路每年死亡人数的90%.不知是什么原因。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就在这路上工作。处理交通事故。


枪锦大战是由洪承畴策划的。实际上这次战役策划的非常好。先由锦州总兵祖大寿吸引清军主力攻锦,祖大寿要坚守不出,直到明军从山海关到达锦州。洪自带明军主力十三万,加上东边辽东方面的朝鲜来的援军,共有十八万之多。洪的主力负责在包围锦州的清军的外围对清军反包围,然后内外同时进攻,消灭清军主力。清军的一切都在洪这个文官的意料之中,其主力五万左右全部出动攻击锦州。锦州当时没有百姓,全是jūn_rén 及家属。这些jūn_duì 平时种地,战时打仗。为了坚守锦州,这些jūn_rén 杀掉自己的家人,守在城上。最后弹尽粮绝,就吃死人为生。就这样,终于守到了坐在轿上吹着喇叭走到锦州的明军主力。明军迅速地展开,很快包围了清军。当时的战斗形势很明了,清军已无力回天。明军实行的坚壁清野,城外没有任何可供清军被给的物资,也没有老百姓。就这样,清军在明军到达的一两天之内就陷入了必败的境地。


这时,考验的不是jūn_duì 的作战能力,而是主帅的能力了。老洪一看胜负之势已成。任何一个军事统帅要不是疯子,都已明了。按原来的计划明军在形成合围之后应发起总攻。但清军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没有放弃。清人还没在明军面前打过败仗,他们也根本也没想过要被清军打败。也可以说清军当时的指挥员确实非常地疯狂。但他们不傻,知道自己不利。于是派人向明军求和。老洪这个老混蛋,老书呆子,居然相信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话。他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军同同僚和生命安全,每天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等待着清军投降而按兵不动。老洪不怕清军增援,因为清人已无可战之兵。据可靠消息,留在清军大本营沈阳的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老的上不去能行马,小的拉不开宝雕弓,不足为惧。但到现在,形势却不再按老洪的思路发展。清军是疯子,跟日本兵一样,没有投降的概念。皇太极得知前方形势以后,立即将家里所有的男人带到了前线。明军想不到,七十多岁的满族老爷子,放下烟袋锅扔下拐棍,立即就能拿起弓刀上马战斗!就这样,清军又来了三万,打了明军个措手不及,救出了被围的清军。清军会合后,形势变得复杂起来,明军已失去了对清军主力围而歼之的战机。但就在这时,如果明军对清军发动总攻清军仍不是对手,因为他们没带什么给养,也没作继续作战的准备。但老洪这老书呆子又一次放弃了这个机会。他重新集合了jūn_duì ,摆出了防守的架势。你的jūn_rén 从装备,从人数,从jūn_duì 的战斗力都战上峰,为什么不他妈的进攻啊!我靠,这个老废物!明军的连营从松山一直扎到海边,可说每个营区和防区的安排都是极其合理的,是无懈可击的,即使西方现在军事学家也打不出毛病来。可你们是来干什么的?明军的战略思想转了一百八十度,由全面进攻转入到全面防守。就在皇太极要领军回家时,发现了明军的这一变化。皇太极这个人很会心里学,他立即就了解了明军的作战意图。他只知道,清军不会防守。清军没有火器,也不会什么守城技术。这样一支大军如果开到沈阳城下,后果可想而知。而明军现在十几万大军住扎在平原之上,全面进入防御,对清军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就这样,一个是跟蚊子一样到处找人叮血的清军,跟一个搭着蚊帐等着挨叮的明军,下步该怎么办?你是皇太极也应该知道了。明军很强大,跟美军一样,从jūn_duì 建制到指挥都很先进。但有个问题,就是管得太死。书生们规定了大量的纪律和各种夫定,下层指挥员和是无权调动jūn_duì 的,没有符节任何人无权调兵,除老洪外没人能下命令,因为没有令旗没人听你的。于是庞大的明军就象一只呆在冰箱里的大象,被只有他们一半数量的清军一点点从容的包围了。一般来说,十倍于敌才可包围敌人,可清军就这样以五六万人包围了十五六万的明军。明军居然等着包围。为什么明军没动呢?因为他们每天在开会。明军开会不象清军那样乱哄哄,谁都可以发言,谁都可以进来。他们是有严格的等级的。开会有开会的程序,一开就是一天。主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应对清军。以吴三桂为首的主战派要求赶紧进攻,虽已失去了全歼清军的机会,但打败清军还是没问题的。但他身份不够,不能参加会议,只能跟他的上级讲,然后由他的上级向老洪转达意见。但老洪下不了决心,后来进攻无望,清军正在调动,基层军官有反映。吴三桂知道清军正要包围明军。老洪把他骂了,说小吴不懂军事,不要捣乱。这么少的清军怎么可能包围一倍于他们的明军呢?老洪气得让吴三桂回山海关。但这时想回山海关也不可能了,因为清军完成了包围。清军就在明军的眼皮底下挖壕沟,最近跟明军只有百米。不用放枪,射箭都射到了。吴三桂及他们这些基层军官都请令出战,消灭面前的清军,但老洪就是不下令。他没下令,明军就看着清军挖沟。我想他们跟挖沟的清军应该是聊得不错。后来老洪派出的各路探马回报说四周都是清军及他们的沟,已出不去了。这时小吴又要求集中jūn_duì ,突围。以声东击西等战术扯开清军的防线。但老洪还是不为所动。可见他的老年痴呆症多么严重。等老洪终于知道取胜无望时,形势已到了明军已无法自保了。老洪终于决定突围。但突围的战术和布置还没完事,清军就发动了总攻。明军得不到具体的指示,连清军攻上来是不是可以放枪,可不可以射箭都不知道。等前方的明军被人屠杀时,中心的明军望风而逃。吴三桂是有准备的。他的关宁铁骑只听他的,他可以没有令箭而调动手下部队。因此他连老洪面都没见,就按自己事先计划好的方向突围而去了。吴三桂带走了三千jūn_duì 。这三千人是这次战役的仅有的幸存者。明军组织不起防守,没有将令,各自为战。最后全军覆没。


所以说明军本身战斗力不差,差就差在体制上。象洪承畴这类人纸上谈兵,写论文,摆阵势,绝对是高手。但他不是jūn_rén ,连民兵都没当过,没有实战经验,怎能具有军事眼光,怎能在战场上抓住战机?清军虽然连战图都不会画,也看不懂,但他们每天骑马转悠,地形方位都装在脑子里。从皇帝到士兵都是军事家。


所以,在今天,我们不能忘了这场战役。这是血的教训。建设一支专业化的jūn_duì ,培养一批职业化的jūn_rén ,建立完善灵活的军事指挥体系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这一切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国家要强大,要民主。兵者,凶也,死生之地,不可不察啊。[ 转自铁血社区 a href="bbs.tiexue/" target= bbs.tiexue/ ]


[ 转自铁血社区 a href="bbs.tiexue/" target= bbs.tiexue/ ]


请收藏本站:https://www.cnzjjt.com 菜鸟小说。手机版:https://m.cnzjjt.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