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小说
菜鸟小说 > 大明文魁 > 九百九十八章 儒学正宗
字体:      护眼 关灯

九百九十八章 儒学正宗

  大明文魁

林歆得知这数人都是林延潮的门生,而这位陶望龄名声赫赫,是浙江有名的才子,论门第陶家又是世代公卿丝毫不下于他水西林家。


林歆当下回礼答应,然后林延潮其他几个门生也与他见礼。


其他几个门生也是人中龙凤,这令林歆不由有些神往,生出'我在闽地多年,自负才识过人,但今日与他们一比,方知人外有人'的念头来。


同时又想学生几个都如此了,林延潮定然不凡,他们都是今科举子吧,若是能与他们切磋一番,学问必然大有长进。


于是林歆在一旁竖起耳朵来,听他们讲什么。


但进门见后,这些门生就与那个孙姓举人说话,他们对此人都很尊敬,连看来甚至是傲气的陶望龄也不例外。


厅里众人都在闲聊几句,没有聊到科举,而是谈到了时政之上。


围绕的就是之前黄河大水,以及云南边事,以及四川边境不靖,众人高谈阔论。


话题切于时务,这对于林歆而言,有些着急,他难眠插不上话。


倒是孙举人注意到他,于是聊了几句科考的事。


见孙举人相问,林歆忍不住道:“孙兄,几位兄台,针砭时弊实令在下耳目一新,但在下有一事不明,春闱就要到了,诸位不用功于经术为何热衷谈论时政呢?”


孙举人笑着道:“林兄有所不知,我等习先生之学,先生的学问以事功为主,主张将经学用力在时务中,求经世致用。说来其实是坐井观天,妄自议论,所谈空泛之处,倒是令林兄见笑了。”


林歆道:“不敢当,小弟也不懂什么时务。只是小弟想有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实令人不解。”


一旁一名读书人笑着道:“林兄此言差矣,既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春闱时为何又考策论?策论不正是让我等读书人关切于民生大事吗?”


林歆默然,策论的考试在科举里都是走个过场。没有人要你写出什么真知灼见来。故而举子们都是用功在头场三天两夜的三道四书,四道五经题。


林歆据理力争道:“袁兄吧,此言有理,自王荆公变法以经术取士以来,朝廷多年是以经义文章取士,至于书判,策论则可有可无。这些不是说我们不讨论,而是为官后讨论,不是更切于实际?”


陶望龄道:“林兄还不知道,昨日邸报上有言,朝廷里有官员上书要,变变日只以经义取士之法,而是要以经义策论并重,朝堂上公卿已是在谈论了。不久士子间怕也是要议论。”


林歆闻言吓了一跳,竟还有此事。


确实如此,这样议论,也正在翰林院展开。


这件事从头到尾是这样的,就在快要过年的时候,礼部观政主事郭正域突然上奏天子,恳请明年的礼部会试一改以头场为主的惯例,将第三场的策问改到第二场,然后头场与次场并重取士。


此事一出,也有数名官员上书表示附和。


在朝上的官员也是明眼的看出,在这摇旗呐喊的都是'事功党'人,就是平日在朝堂上动则谈论'事功','林学'的年轻的官员。


这些官员人数就几个,本来不值一提,但是自'林学领袖'林延潮任侍讲学士后,却有些不一样了。


不过众人仍不在意,这时候都快过年了,衙门里谁也没想着来年三月会试的事,这样的讨论大概要等到正月以后,衙门开印时再说。


但没料到天子突然下旨,着此事由翰林院院议,礼部部议各自讨论后,分别上呈御览。


如此众人就不得不重视了,莫非圣意也是在此吗?


所以这日翰林院包括庶吉士在内,所有检讨,编修,修撰,侍读侍讲,众学士都在,决定就此议论一个章程来,然后上报天子。


学士厅里众人各自讨论,众翰林不时讲目光看向上首的林延潮。


郭正域是林延潮的半个门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事是不是他在背后鼓捣出来的?


很有可能,林学主张在于学以致用,主张将所学能够经世致用。


头场的四书五经都是经术题目,至于策问就偏重于致用。


所以若是策问可以采纳,必对科举取士产生震动,这对于事功之学是有利的,但对于原先沉浸于理学的读书人不利的。


理学的主张是什么,用东林书院的话来解释'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书不讲'。


说白了就是注重经义的阐述,但于史,子,集其他之书一概不讲,不谈,不学。


所以以前有个笑话,说清朝一个老书生,孔子七十二门徒是倒背如流,但问他司马迁是谁?他不知道,反问司马迁哪一科的进士啊?听闻人家不是进士,还受了刑后,露出不屑之色。


这也不能怪人家,因为史记不在四书五经之列。


理学讲究是法先王之道,也就是三代之治,四书五经都是先贤之言,后来程朱都重在阐述或者旧瓶装新酒,用句偏颇的话来说,将古人一千字的东西用自己的理解写成八千字。


荀子说了一个法后王,就被骂的半死。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如三代,有什么好学?他们有尧舜的一点半点吗?


董仲舒,王安石提出了自己思想,都被差一点开除门籍,不对,王安石已经被开除了。


所以郭正域提出的重策问的角度来看,不少奉理学为宗的翰林已是嗅出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好你个林延潮,二十五岁成了侍讲学士不说,眼下都居然在朝堂上,以介入科举的手段,暗中鼓吹事功,影响天下读书人,将来是不是要取代理学,抢班夺权取代理学,心学成为儒学正宗?


你这司马昭之心已是昭然若揭了。


你当我们这些老头子都死了吗?


甚至有翰林心想,什么策论取士都是借口,你林延潮想在会试里给自己门生开后门就直说,不要脱裤子放屁了。


在翰林院的议论上,已经有声音反对将第三场策论题拔高至与头场经义题并重的地位。当然这还是顾忌到林延潮的学士身份,已是有人当场公开反对了。


面对于此,林延潮面上安坐不语,对于众人的反对,他心底已经有些意料了。


改革变法之事是很艰难,这第一小步试探的迈出也是费力的,对于这样的局面他早料想到了。


保守还是改革,一直是政治逃不了的话题。


有赞成必有反对。


但是保守不一定就是坏的,改革不一定是好的。


乱改革必死无疑,但一直保守下去,终将被日新月异的世界淘汰。


而大明就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局面。


想起海瑞当初的比喻,无疑是十分贴切的。


屋子烂了修修补补,毫无意义,要换梁换柱才能补救,但换不好,屋子塌了不说,自己都先被砸死,正如步子大了是会扯到蛋的。


而且一个人的修修补补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将期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也不现实,要将托起这天地,指望哪一个人不行,要找就要找一群人。


这也就是以经术造士的意义。


而今日我就来破这个口子,踏出这一步!这是我的地盘不容尔等呱噪!


面对下面的质疑声,林延潮目光扫过几个在议论中公然反对的翰林。


不知不觉议论声小了许多。


林延潮站起身来道:“诸公,本学士以为经术策问并举可行!”


没错,我就是抛出来了!


我在这里立flag了!


我不躲躲闪闪,掖着藏着,这就是我的意见如何?


原先支持理学的翰林,不敢与林延潮对视,有几人打起退堂鼓来。


正在这时,一名翰林起身道:“吾反对!”


请收藏本站:https://www.cnzjjt.com 菜鸟小说。手机版:https://m.cnzjjt.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